通过四个步骤体验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,感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智慧
每年到了"白露"时节,便是砍竹的最佳时机。此时的竹子最为坚韧,是造纸的上等材料。将砍下的竹子截断成一定长度,放入池塘浸泡百日以上,使其自然发酵,便于后续加工。
东汉时期,蔡伦改进了造纸术,将树皮、麻头、破布等原料经过挫、捣、炒、烘等工艺制纸。竹子作为造纸原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,因其纤维细长,成为后世造纸的重要材料。
竹子已砍下,正在池塘中浸泡...
将浸泡后的竹子从池塘中取出,与石灰混合后放入"徨桶"中蒸煮八日八夜。石灰的作用是加速纤维的分解,而长时间的蒸煮则使竹子纤维更加柔软,为后续的制浆做准备。
石灰(主要成分是氧化钙)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,呈碱性。在高温下,碱性环境能够破坏竹子纤维间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,使纤维素分离出来,形成适合造纸的纸浆。
竹子正在蒸煮中...
蒸煮进度: 0%
将蒸煮后的竹子纤维从锅中取出,放入水槽中搅拌成均匀的纸浆悬浮液。然后用一个竹帘在纸浆中轻轻舀取,使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,形成纸张的雏形。这一步需要熟练的技巧,以确保纸张厚度均匀。
荡料入帘的关键是保持竹帘水平,动作平稳。如果竹帘倾斜,纸浆分布不均,会导致纸张厚度不一致。熟练的造纸工人可以通过手腕的微妙动作,使纸浆在竹帘上自然分布均匀。
正在舀取纸浆...
将附着有纸浆的竹帘从水槽中取出,倒扣在木板上,轻轻揭开竹帘,湿纸便留在了木板上。然后将多张湿纸叠放在一起,施加压力挤出水分,再进行晾晒干燥,最终形成可供书写的纸张。
古代造纸干燥方法主要有两种:自然晾晒和烘烤干燥。自然晾晒适用于天气晴朗的日子,将纸张平铺在通风处晾干;烘烤干燥则在阴雨天使用,通过温和的热源慢慢烘干纸张,避免纸张变形。
正在挤压纸张...
纸张正在晾晒中...
干燥进度: 0%
通过以上四个步骤,你已成功体验了中国古代造纸的基本工艺。从斩竹漂塘到覆帘压纸,每一步都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,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蔡伦改进的造纸术,使得书写材料变得轻便易得,大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,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明代宋应星著
30分钟完整视频
探访古代造纸技艺